top of page
020.jpg
christy-4.jpg
010.jpg
樂子毅 Ziyi Le

今日有請

1) 什麼時候開始攝影?

2) 為什麼會出版攝影書?

3) 可以介紹一下你的作品?

4) 出版時,你會遇到什麼難題?

5) 如何克服上述的難題?

6) 介紹一本你喜歡的攝影書。

7) 對於想準備出版的攝影師有什麼建議?

8)在拍攝時令你難忘的事情? 

讀者提問1 :在內地出版攝影書的審批是怎樣?

我在2012年上大學的時候開始攝影的,那個時候經歷了和失戀,於是我買了一台二手的相機到處晃喲來打發時間,時常在到處旅行拍照,後來審美跟上來了,漸漸地不滿足這種走馬觀花式的攝影,於是就開始買攝影相關的書籍閱讀,再後來又上了台灣攝影家阮義忠先生的暗房workshop,學習接觸傳統暗房的技巧和人文紀實攝影,一直到了畢業我去了廈門三影堂的書店工作,在那裡通過大量的攝影出版物瞭解世界,這也影響了我對攝影的理解和認知。

 

因為攝影書就像一個永久的展覽,只要翻開,讀者就可以反復地觀看攝影師的作品,不僅是圖片本身,還能通過書籍的裝幀、排版和編輯,深入瞭解攝影師的表達意圖。此外,我過去的工作經歷讓我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攝影書,因此每當完成一個新系列作品,我也習慣以攝影書的邏輯來編輯它。儘管在如今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攝影書的傳播度已經不如以往,但在確保作品完整性的前提下,我認為它仍然是最好的呈現方式讓讀者理解你。所以我選擇以攝影出版書的方式來呈現我的作品。

我的作品是在2020年開始的,在我的成⻓過程中我與⽗⺟相處的時間很少,彼此溝通也很少,⻓期以往便產⽣了某種疏離感,它總讓我無所適從。每當⾯對家庭深層次的問題時,逃避已是我的本能。2020年 3⽉,我帶著這種逃避及職業發展的⽬的來到了杭州。到之後,更好的⼯作收入讓我⽣活過得還不錯,也暫別了家庭是非。就這樣過了⼀段時間。有天突然覺得除了定點定線的⼯作外,我的個⼈⽣活非常匱乏,時常焦慮甚⾄夜不能寐。也許是出於攝影師的本能,我好奇其他異鄉同齡⼈是怎樣的精神⾯貌,在這座城市⼜過著怎樣的⽣活。帶著⾃我疑惑的投射,我在微博發佈了關於“New Comer”的拍攝招募信息,(我想記錄在他鄉年輕人的生活)在和對此感興趣的人建立聯繫後,通常我會到他們家裡,彼此分享各自的經歷和感受,然後為他們拍攝肖像,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開始創作了“New Comer”系列,直到現在我也還在持續創作中。

我沒有遇到什麼大的問題,通常都是比較具體的問題,例如如何和設計師溝通你的想法、如何在印廠校准顏色等。對於出版環境限制的問題,在內地成長的我們早已經習慣,本能就會去解決那些限制。我通常會因為如何呈現最中意的方式而發愁,因為這個一個漫長又糾結的過程。

我會先自己編輯幾個方案,反復地揣測和比較,這樣你心裡會有一個大致的結構和方向,和設計師溝通時,自己也會比較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至於現實的那些具體問題,就是花時間去慢慢解決,例如校色不對,那就在印廠盯著工人印出最佳的版本,編輯排版不滿意,那就和設計師繼續溝通改進,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講一本最近喜歡的攝影書,Marrtin Kollar的《After》,他在拍攝《After》的過程中經歷了前搭檔的去世,這場個人的巨大喪失讓他對時間、生命的短暫性,以及“之後”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這種情感貫穿了整本書,雖然作品本身並未直接提及他的搭檔,但其中的圖像和氛圍隱約傳遞了這種失落感和對不可知未來的探索。他的作品有種超現實的視角,我很喜歡這本書圖片的編排排版,它們相互之間又有種巧妙的、又很難言語的關聯,能讓人反復琢磨。

不論是否有出版社願意出版你的書,自己先編輯起來,因為在編輯自己的作品時,你會對自己作品又會有新的理解,這是一個不斷地瞭解自己、接近自己、理解自己的過程。只有自己充分理解自己的作品時,後面做書的過程才會比較順利一些。

拍攝New Comer系列的第一個女生,當時還不到20歲的她,遭遇了網絡詐騙,被家人不理解且責罵,之後隻身一人來到杭州,住在一個網友家的出租屋裡,一轉眼過去了快三年,我們再次聯繫上對方,她與我分享了近況,22歲的她已經得到了一份不錯的收入,而且即將升職,在去年也回老家和父母久違的見了一面,她說感受沒有很糟糕,也能湊合的相處,我也得到了很多無法言語的感動。而當我拍攝她時,我幾乎沒有類似的拍攝經驗,所以當我提出想去她居住處拍攝時,她一直猶豫不決,加上先前邀請拍攝時,她已經提出要求,不能拍攝到正臉,當時我心想: “這才拍攝第一個人就遭遇了滑鐵盧, 接下來的項目應如何展開?” 但同時隨著我們一天的相處,游走在城市間,一起吃飯,一起聽對方訴說彼此的故事和經歷,她也逐漸放下了對陌生人的自我保護機制,到了晚上9點的時候,她帶了我去她的住處,因為她離開家鄉的突然,不具備立即租房的條件,於是她就暫住在一位此前素未謀面的男網友家裡,那是一個不到40平米的隔間出租屋,男生是一位本地人,同是逃避家人的他,選擇了搬到外面住。剛進公寓時,我就見到男生在地上打地鋪睡覺,而女生回家後就在床上玩手機,在我看來,他們就像兩個不同的平行空間一樣存在,彷彿他們不生活在一起,但真實世界就是這麼發生了。同時也是在這樣的“開始”,我更加確定的要把這個項目拍攝下去。

審批程序很多,你首先要得到一個國內的書號,你才能有資格出版,而擁有書號的攝影出版社大多數都是官方背景的。光在書號這件事情上就能限制很多人了。不僅如此,你還需要把內容提交給他們審核等。在現有法律制度下,很多攝影師想要出版的話,只能和官方認可的出版社合作,儘管也有很多攝影師做自出版,或者一些獨立出版社,但都是小規模的影響,官方通常都是比較寬鬆的態度。

photographer 

樂子毅,自由攝影師,出身於福建,現居杭州。

2024年參展《重光:攝影的書寫》

2024年參展《再定義·當代肖像攝影展》

2024年參展台北徠卡畫廊《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特展》

2024年年由無像出版攝影集 《New Comer》

2023年參展《光影之間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特展》

2023年獲得第43屆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新人獎

2022年參展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節

2022年入圍日本清里美術館 " Young Portfolio 2022 " 收 藏 獎

2021年入圍英國Bar Tur攝影獎

2019 年東京半山畫廊個展《⻓壽水井》

2018年自出版攝影集《⻓壽水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