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海輝 Chris Wong
今日有請
1) 什麼時候開始攝影?
2) 為什麼會出版攝影書?
3) 可以介紹一下你的作品?
4) 出版時,你會遇到什麼難題?
5) 如何克服上述的難題?
6) 介紹一本你喜歡的攝影書。
7) 對於想準備出版的攝影師有什麼建議?
8)在拍攝時令你難忘的事情?
讀者提問1:在澳洲出版書籍與香港有什麼不同?
讀者提問2:在澳洲銷售困難嗎?
我在九十年代初期開始修讀設計課程,期間接觸到攝影這門媒介,從中感受到視覺表達的魅力。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對攝影產生了愈加濃厚的興趣,於是選擇進一步專修攝影課程,系統地學習技術與創作思維。畢業後,我投身於商業攝影領域,累積了豐富的實務經驗。同時,在工作之餘,我持續個人創作,嘗試透過攝影探索日常生活與個人情感的微妙連結,逐步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視覺語言與創作脈絡。
在那個沒有電腦的年代,我是透過攝影書成長的。無論是技術學習、觀摩攝影師的作品,還是閱讀台灣的攝影理論書籍,攝影書一直是我學習攝影的重要媒介,因此對攝影書有著一份深厚而獨特的情感。
而如今,攝影書的製作、功能與形式也在不斷演變。它已不僅僅是印刷機大量複製的印刷品,更可以成為精緻的手工藝限量攝影藝術作品。攝影書同時也是一種靈活、便於流動展覽的形式,為作品提供了實體展覽以外的展示可能,讓觀眾能以另一種節奏與方式,進入作品的世界。
我最新出版的攝影書《Frozen Resilience》靈感來自我移民後的個人經歷。初次經歷人生中的第一個寒冬,嚴寒的氣候令我身心失衡,雙手僵硬、思緒遲滯,甚至開始質疑自己與這片新土地的聯繫。然而,在花園中,我觀察到植物於寒冷中依然堅毅生長,那份靜默的生命力深深觸動了我。
因此,我以花卉為題材展開創作,將花朵封存於冰中,凝結那脆弱卻優雅的瞬間。被冰層與氣泡環繞的花朵,象徵著在靜止之中蘊藏的生命力量。這系列作品完成於我作為移民的第二個冬季,不僅是一場藝術實驗,也是一場關於適應與蛻變的內在對話。
在拍攝初期,我一直希望能呈現出如冰花般的結晶圖案,這個視覺意象貫穿了整體構思,並延伸至攝影書的外形與結構設計。我希望攝影書能以六角立體造型,呼應當初冰花般「米」字形圖案的創作意念,因此採用了手風琴式摺疊結構。此書除了可作正常翻閱外,亦設計了兩種不同的立體展示方式,讓觀者在從平面展開至立體轉化的過程中,體驗更豐富的閱讀與觀賞層次。
在印刷技術方面,我進行了實驗性嘗試,選用顏料型 Pigment 墨水,以噴墨方式打印於藝術相紙上。這種常用於大型影像輸出的技術,使色彩層次更為豐富、飽和,進一步強化了冰塊與花朵之間的視覺質感與空氣感。
在澳洲製作攝影書最大的挑戰,是材料選擇極為有限且價格昂貴,這對於書本的質感表現造成了不小的限制。製作過程中,我花費大量時間處理物料的選擇與替代方案。
我走訪當地多間藝術用品店與大型文具店,仔細了解現有物料的供應情況與可能性。如果無法在本地找到適合的材料,我便從海外預訂,逐步解決材料短缺的問題,確保作品能達到預期的質感與效果。
書架上有兩本我非常喜愛的攝影書,實在難以只選一本,因此想一併分享。
第一本是 Youqine Lefèvre 的《The Land of Promises》。在書籍正式出版前,我已關注這個攝影項目。她透過自身經歷與其他五位被領養女孩及其家庭的故事,探討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如何導致數十萬女孩的分離與被跨國收養的現象。這不僅是一部紀錄作品,也是一份對身分、歷史與制度的深刻反思。我很幸運能在 KickStarter 上參與首版募資,收藏到簽名版本,如今這本書已難得一見。
另一冊是《毛澤西廣告影集》。毛澤西是八十年代極具影響力的廣告攝影師,當時尚未有電腦與網絡,資料稀少更顯珍貴。書中收錄了他拍攝的經典廣告作品,例如梅艷芳鐵達尼廣告、U2、Boy London、鱷魚恤、Dr. Martens 等服裝品牌廣告,亦包含香煙與酒類品牌的廣告,以及眾多娛樂圈名人的肖像。三十多年來,我偶爾翻閱這本書,每一次都能重新體會香港八十年代的商業文化與高水準的影像美學,感受到時代變遷與視覺語言的轉變。
我建議創作者應全面了解攝影書從概念發想到製作、展覽與銷售的完整流程。不論是選擇印刷出版還是手工書形式,都需要深入認識各自的優勢、限制與潛在可能性,這樣才能在規劃出版計劃時更具前瞻性與靈活性。
在拍攝《Frozen Resilience》期間,為了延緩冰塊的融化速度,我特意選擇在氣溫較低的環境與時間進行拍攝。冰冷的空間反而讓我更專注於創作,當進入拍攝狀態後,幾乎忘卻寒意。每次拍攝完成,就像是從一個寧靜而脆弱的世界回到現實世界的溫度之中。
在澳洲出版面臨的挑戰更大,無論是攝影出版社的數量還是印刷廠的選擇都相對有限,且印刷成本高昂,因此許多歐美攝影書選擇在中國進行印刷。手工書創作風氣亦不盛,材料供應不足,手工藝技術傳承較少,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場資源與毅力的雙重考驗。
比起香港的集中市場,澳洲幅員遼闊,讀者分布各地,實體書推廣與銷售難度更高。因此,攝影書在澳洲多依賴網上平台銷售。不過以墨爾本為例,當地藝術氛圍濃厚,每年舉辦的藝術書展及雙年一度的攝影節,為攝影書提供了展示與交流的重要平台,讓作品得以與觀眾建立連結。